媽媽神救援

「幫助人才會快樂」–兒科周宇光醫師

採訪/黃祖寧、李法兒     撰稿/楊美荷     校稿/黃祖寧

在小兒科執業的三十七年以來,周醫師幫助無數個小孩擦去稚嫩臉龐上的淚珠,讓孩子重拾天真無邪的笑容。從他溫柔的眼神中,可以看見對孩子的擔心與關愛,並由衷的希望每個孩子都健康快樂的長大。

醫師治療小孩的病症,小孩療癒醫師的心靈

我們好奇地詢問周醫師,為什麼當初會選擇走小兒科?醫師給的答案相當實際:「因為那個年代滿街都是小孩啊!想說市場比較大!」原本以人口結構作為選擇醫師這行的考量,卻也在投入小兒科後愛上小兒科。周醫師跟我們分享,支持著他度過這些年頭,很大的動力是來自於小朋友的可愛!他透露,其實醫生需要常常需要面對病人的痛苦,有時醫師也會發生情緒轉移,讓自己的心情受到波動。然而小朋友在接受治療後,便會從原本無精打采、病懨懨的樣子,恢復回天真可愛、活力滿分的模樣!每當看到小孩癒後的笑容,周醫師的心情也跟著愉悅、幸福了起來,彷彿在充滿病痛的醫院中,有塊小小充滿生命力的園地!

「助人為快樂之本」,這是周醫師從醫以來堅守的信念,能在執行工作的過程中不斷幫助他人,是一件勵志又感動的事。

 

即使困難重重,也要極盡所能地拯救一個小生命。

當我們詢問周醫師,在執業的生涯過程中,是否有讓他難以忘懷的看診經歷?周醫師很快地指出,是時代的差異使他烙印下深刻的印象。周醫師帶我們回朔民國七零年代、他擔任住院醫師的第二年,有天值班他接到一名早產兒準備轉院到光田醫院進行治療,對比現在,治療早產兒的設備非常完善,在現行健保制度下,也幾乎不需要花費其他費用。然而那年代所有設備極為不足,且要治療一名早產兒約需花費七、八十萬台幣,不只醫師承擔治療的風險,連父母也承受莫大的壓力。

民國七零年代救護車載送早產兒的過程中,連呼吸器材、抗生素的使用都相當簡陋。當年這名早產兒被救護車以最快速的時間運送到醫院,周醫師繃緊神經,因為早產兒會面臨一系列器官成熟、感染、營養、神經發育等問題。為了在危險期維繫這位初來乍到的新生命,周醫師每天花超過4個。小時專門守在保溫箱旁,觀察、紀錄寶寶的心跳、膚色及營養配置。即使醫療設備不先進,周醫師依然盡全力照顧!3個月後,寶寶各項生理功能逐漸恢復正常,讓他非常感動,成為執業至今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。

周醫師的感動,來自於「救活一個小生命。」在那個早產兒治癒率不高的年代,透過醫師細心呵護,讓寶寶恢復健康,相當振奮周醫師的內心。 

 

老當益壯的周醫師,

注重保養身體,享受心靈安定

年近 75 歲的周醫師,笑說自己喜歡簡簡單單的生活。近年來擔任部門小主管,每日過著朝七晚六的上下班生活,也因為身為醫生,特別重視身體的健康。

運動方面周醫師喜歡騎騎單車、打打羽毛球,假日也會透過慢跑、爬山來強健身體!除了運動,周醫師平常也會藉由音樂來洗滌心靈,他呵呵地笑道:「我都比較喜歡50.60年代的古板老歌,不像現在年輕人都喜歡動茲動茲,又重又快的歌曲!」除此之外,他也微微害羞地分享:「我也蠻喜歡聽太太彈琴的琴聲。」聽到這裡,我們也都被這段細水長流的感情閃到了!看來周醫師和太太之間,也有長年經營婚姻的獨到方式。

 

把關小生命的延續、健康的傳承,

著手研究重金屬污染對母親與孩子的影響

深入訪談後才知道,周醫師除了平時需要負責門診、住院、新生兒、兒童重症等臨床醫學現場,還需要進行公衛教育課程、晨會、閱讀病例報告等等。另外,周醫師幾年前還執行一個特別的研究—「母乳重金屬污染」。根據醫界研究,我們鼓勵媽媽餵小孩子母乳,但由於台灣為海島地形坡陡流急,在河流下游用來種植與養殖的用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,鉛汞鎘鋁幾乎達正常範圍上限。周醫師的研究便是探討媽媽攝取受污染的食物後,透過母乳傳遞給嬰兒對其所造成的影響。雖然後來因為設備上的限制,醫師沒有更進一步研討,但從十年前就有意識,針對台灣環境監控新生兒的健康並持續追蹤,實在令非常人佩服!周醫師也告訴我們,雖然做研究不像針對一個個病患,治療後馬上可以看見成效,卻是在得到研究結果後,可以對大眾有更全面性廣大的影響,透過研究,才能推動普及的公共衛生。

 

小編的結語

從一開始接觸周醫師,就覺得他是一個非常溫柔、又有耐心的醫生。也許真的像周醫師所說的,因為小孩子的笑容治癒了醫師的心,而醫師又把這股溫暖傳遞給我們,總是面帶微笑散發著暖暖的感覺,讓我們的心情也跟著他一起安穩下來。希望在疫情之下,周醫師也有帶給海外媽媽同樣安定的力量~

其他文章

近期媒體報導

神救援醫師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