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飲食西化、科技進步、宅經濟發揮,加上人口老化,肥胖與代謝症候群相關的慢性疾病日益漸增。如何藉由適當的飲食攝取,提高身體機能、增進健康,是每個人都必須重視的課題。
「均衡營養」,這是維持健康的基礎。其中涵蓋六大類食物:全穀雜糧類、豆魚蛋肉類、乳品類、蔬菜類、水果類、油脂與堅果種子類。六大類食物中的每類食物提供不同的營養素,每類食物都要吃到建議量,才能達到均衡營養的目標。
那要如何評估自己需要多少量的食物呢?
- 找出自己的健康體重
- 查出自己的生活活動強度
- 查出自己的熱量需求
- 依熱量需求,查出自己的六大類飲食建議份數
(可參考衛生福利部網站上的每日飲食指南手冊)
全穀雜糧類食物:
主要是富含澱粉食物。這類食物傳統上稱為「主食」,包括飯、麵包、饅頭、甘藷、馬鈴薯、芋頭、南瓜…..。此類食物若經加工精製(如稻麥碾白)則大量流失有益健康的成分,建議應以「維持原態」的全穀雜糧為主食,或至少應有 1/3 為未精製全穀雜糧。
豆魚肉蛋類:
「豆」類,指的是提供豐富植物性蛋白質的黃豆及黃豆製品,如豆腐、豆乾、豆皮、素肉等。為素食者主要的飲食蛋白質來源。
「魚」類,含有豐富的動物性蛋白質,但脂肪含量平均較禽畜肉類低,且其脂肪酸之組成較肉類更為健康。
「肉」類,飲食中重要的蛋白質來源。但是肉類食物中一般也含有較多的脂肪,對心血管的健康較不利。一般而言,禽肉之脂肪含量少於畜肉。而畜肉中又以牛羊等反芻類動物之脂肪酸組成較不利於健康。
「蛋」類,含有豐富的蛋白質,而且是所有食物蛋白質中品質最佳的。除
了蛋白質,蛋黃中也含有脂肪、膽固醇、豐富的維生素 A、維生素 B1、B2 和鐵、磷等礦物質。正成人可以每天吃一個蛋,但若是有膽固醇過高、動脈梗塞、肥胖或是脂肪肝患者等,一天應少於一顆蛋黃的攝取量。
乳品類:
食物主要提供鈣質,且含有優質蛋白質、乳糖、脂肪、多種維生素、礦物質等。國人飲食中鈣質攝取量大多不足,而每日攝取1 ~ 2 杯乳品是最容易滿足鈣質需求的方法。
蔬菜類:
新鮮蔬菜的維生素、礦物質、膳食纖維,以及植化素含量很豐富。蔬菜的顏色越深綠或深黃,含有的維生素 A、C 及礦物質鐵、鈣也越多。蔬菜的礦物質多為鹼性礦物質,例如鉀、鈣等,可用來中和主食和肉類在體內所產生的酸性,維持體內酸鹼平衡。膳食纖維可增加飽足感、幫助排便,維持腸道的健康。蔬菜亦含有許多已知對健康有益的植化素,例如花青素、含硫化合物、胡蘿蔔素、茄紅素、類黃酮、多醣體等,具有抗發炎、抗癌、抗老化等活性。
水果類:
水果主要提供維生素,尤其是維生素 C。提供的礦物質較少,只有桃、李、葡萄、桑葚、草莓、黑棗、葡萄乾、黑棗乾含有較多的鐵質;橙、草莓中含有適量鈣質。水果外皮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,所以口感比較粗糙。由於膳食纖維具有預防便秘、腸癌、腦血管疾病等功能,所以可以連皮吃的水果,如蘋果、蕃茄、桃子、李子等水果時,應盡量洗乾淨連果皮一起吃。
油脂與堅果種子類:
油脂與堅果種子類食物含有豐富脂肪,除提供部分熱量和必需脂肪酸以外,有些還提供脂溶性維生素E。一般富含不飽和脂肪的植物油在室溫下為液體,是較為健康的選擇。食用油應以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橄欖油、苦茶油、芥花油、油菜籽油、花生油等植物油為主。動物脂肪組織的動物油,例如豬油、牛油等,飽和脂肪含量較高,在室溫下也為固體。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皆對心血管健康較為不利。
堅果種子類食物為脂肪含量較高的植物果實和種子,例如花生、瓜子、葵瓜子、芝麻、腰果、杏仁、核桃、夏威夷豆等。這些食物以原來的型態吃入,可同時攝取到各種各樣有利健康的必需營養素與植化素,比起經過精煉的食用油,為營養更豐富的飲食油脂來源。
以上內容參考自衛生福利部網站上的每日飲食指南手冊
對均衡飲食有概念後,對於慢性病飲食建議的「得舒飲食」和「地中海飲食」。之後會再跟大家介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