採訪/李法兒、黃祖寧、鄭瑋津 撰稿/黃祖寧
想要對新生命有更多研究和貢獻,所以選擇了婦產科
在婦產科執業近七年,王醫師說:「我喜歡看產婦又哭又笑,又痛又激動,但她們又會笑!這種感覺跟一般科別的醫生真的不太一樣。在婦產科別,除非是婦科癌症,我真的很少在看病人,而是都在看喜事。因為我想要對新生命有更多研究和貢獻,所以選擇了婦產科。」
當婦產科醫師就像打火隊,隨時出動
「婦產科醫師 24 小時都像是打火的消防員,一接起電話就要立刻出動。」王醫師語帶幽默地形容婦產科醫師這行。
他憶起某天值班後的情景:當時他值班結束後正在洗澡,有名產婦準備生下第三胎,通常生第三胎都會比起前幾胎還快速、也會更順利,沒想到其他醫護人員緊急通報王醫師「產婦正在大量出血」,面對不尋常的狀況,王醫師立刻前往產房查看,發現出血量很多,當下他隨即戴起手套要為產婦止血,也立刻安排剖腹產,而產婦則在被推進產房的過程中因大量出血失去意識。
情勢急迫,若當下沒有緊急輸血,產婦可能會面臨死亡。於是王醫師馬上吩咐實習醫師去找血,實習醫師連血庫在哪也不清楚,只聽到王醫師下令:「血拿來就對了!不管什麼血型,拿O型血過來!」在醫護人員緊急搶救之下,產婦才平安存活,孩子也順利誕生。
回想當時的緊急情況,王醫師說道:「其實生產不可預期的風險很多,這種狀況偶爾就會發生,當下只能想著趕快救!」進入產房前,王醫師還拍拍先生的肩膀說:「放心交給我們。」在危急的情勢中仍保持清晰的思考,王醫師也不忘消除家屬緊張的情緒。事後太太坦言道,被推進產房的當下真的感受自己快速失去意識、命在旦夕。
小編詢問王醫師:「在每個打火當下壓力想必很大吧?醫師如何調節自己的壓力?」他笑著說道:「當下只想說去做就對了,打火的當下不會想太多,都是事後才回想起來,『那個當下壓力非常大』,所以我們的平常心就是都要準備好,內心的小宇宙早就演練過很多次了。」談笑之間,小編看見一位面對病人總是嚴陣以待、用盡專業救人性命的王醫師。
從沒想過要當醫生,花費 11 年從科學家到婦產科、好孕醫師
曾是台中一中天文社社長的王醫師,年少的夢想就是成為科學家,年輕的他認為「醫生一次只能醫一個人,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可以幫助很多人」。因此當年王醫師唸完台大動物系後到中研院做實驗,也在這段期間萌生對新生、胚胎的興趣。然而,做實驗到後來卻發現離「人」愈來愈遠,這位科學家思索著不如讓自己也去當醫生,成為科學與醫學的橋樑。於是王醫師重新攻讀醫學系,並因為對新生命的熱愛、因為自己也喜歡小孩而選擇了婦產科、不孕領域。
回首這段路程,王醫師笑道:「唸台大的時候根本沒想過自己會是醫生,都是當下才知道。」藉此也勉勵後輩路不是直的,多嘗試自己想走的路。
在醫院帶實習生一起縫豬肉
王醫師科學家的個性,讓他總是想去嘗試別人無法理解的事。在當總醫師時他遇見很多實習生,他們跟王醫師說想要縫肉。面對實習生的請求,即便一般來說不會在醫院做這件麻煩事,但王醫師依舊一口答應:「你們想縫肉的話,我們買三層肉來縫吧!」於是王醫師還找了其他醫師一起來教這些實習生如何縫肉、如何綁線,實習生不亦樂乎,最後還把縫肉帶回家滷肉。
對此,王醫師表示:「我比較屬於行動派,只要覺得有效益就會去行動。只要是對醫學生有用的事物,我就會花額外的時間去教他們。」
熱愛醫學教育、推廣醫學知識
王醫師熱愛做醫學教育、演講,也喜歡帶醫學生做臨床工作、給予啟發。
他回想自己讀醫學系的時期說道:「以前我導師就是這樣教我,他們做很多教學工作都是無償的。我問他為什麼這樣教,他說我的老師就是這樣教我,不然我不會看病。他們這樣教我之後,現在我自己有能力看病人,才發現真的是因為過往有被這樣教,所以我才會的。現在我看到學生,即便很忙,還是會花時間好好教他們。」
小編的結語
作為一名婦產科醫師不只是像打火隊一樣,王醫師更對後輩給予啟發,並創建了「好孕部落」,推廣婦科及不孕知識,期望讓醫學知識更普及,幫助大眾更能因醫學知識而獲益。想要多瞭解好孕知識的您,歡迎前往王醫師好孕部落關注最新文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