採訪/黃祖寧、李法兒 撰稿/黃祖寧
「我有很多小病人,小病人都是給我從小看到大,現在都已經三、四十歲了。這裡面有很多病人是早產,現在都是大學畢業,工作有成,甚至成家立業的都有。他們會回來看看我。」崇濱阿公說道。
你能想像這是什麼人生況味嗎?當你看著一名脆弱的生命,悉心呵護讓他能在這世界上生存,並看著他成家立業。小編彷彿看到歲月的生成與流逝,世世代代,逝者如斯。
「肚子痛的時候給他摸一下就好了!」受岳父影響立志當醫生
崇濱阿公細數過往歲月,他在醫學院畢業後選擇成為小兒科醫師,如今已行醫近四十年。
小編詢問崇濱阿公為何會走上醫師這條路,他彷彿在播放腦中的映像帶,回憶那悠久的歲月。孩提時候,因為崇濱阿公的岳父是小兒科醫師,給醫師看病總讓崇濱阿公覺得好神奇,「肚子痛的時候給他摸一下就好了,覺得好厲害。」幼稚園時就給岳父看病,那時候還不知道會變成他女婿。崇濱阿公呵呵笑著訴說這段過往,不難想像這些年幼時期的看診經驗如何震撼著崇濱阿公,進而影響他立志從醫。
在德國開始學醫生涯,在異鄉幫忙同鄉人的難忘經驗
懷抱著對醫科的憧憬,崇濱阿公一心想進入醫學系就讀,然而大學時期迫於家中經濟的現實考量,讓他選擇成為師大公費生,攻讀衛生教育系。師大畢業後才前往德國重新唸七年醫科,並在德國北海行醫五年,前後在德國住了十三年之久。對崇濱阿公來說,第二故鄉就是德國。
小編詢問崇濱阿公在德國是否有什麼特別的看診經驗?崇濱阿公回想在德國的歲月,也曾在異鄉幫助嫁到德國的台灣媽媽,她把孩子帶給崇濱醫師看,對於身在異鄉的崇濱醫師而言非常親切。
崇濱阿公說:「我看的都是小孩,病人不管什麼人種,病都是一樣的,不論是黑人、白人、黃種人,病沒有什麼差別。」醫者無國界,不論何處有病人、有需要,醫者總肩負使命讓患者得醫治。
當小兒科醫師看的是生命的誕生與成長,心都不會老
四十年行醫歲月始終如一,崇濱阿公與我們分享他選擇小兒科的初衷:「選擇小兒科的好處是看著生命的誕生、慢慢長大,所以當小兒科醫師心都不會老。聽小孩在笑的時候,聲音很撫慰人心。當小兒科醫師蠻幸福的!」崇濱阿公笑著講出這段話語,四十年間面對新生命都如此付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崇濱阿公幾乎將一生都奉獻在小兒科,他說:「我所面臨的有救活的喜悅,也有無法救活的惆悵,但我們每天都要盡量用同理心來了解病人、家屬的感受。」採訪至此,小編深深覺得,醫術已然成為醫師基本的專業,醫德則是涵蘊此間更深的道理。
兩名巴掌仙子、兩樣情的家庭
說到在行醫歲月裡令崇濱阿公印象深刻的事情,他與我們分享了兩名來自不同家庭的巴掌仙子。
有位小朋友出生體重大約只有 800 多公克,大約就是一顆大芒果的重量。一出生這麼小,眼睛都還沒張開,他要為了生命奮鬥、活下來,這小孩生來就要度過很多難關。那時父母都跟崇濱阿公說要放棄,但日夜守護在這位生命小鬥士身旁的他堅定地告訴父母:「我覺得你的小孩不想放棄!」所以父母親也就咬緊牙關,背負沈重的經濟負擔。
在健保尚未給付早產兒的年代,照顧一名早產兒一個月大約需要三、四十萬台幣的支出,對於一般家庭來說是極為辛苦的情況,因此很多父母會說:「我擱生一個就好。」並選擇放棄照料孩子。然而這對父母選擇等待並相信他們的孩子,在這段過程中,其實崇濱阿公寄了多次病危通知單給媽媽。這對焦急守護的父母,終於在三個月後盼到孩子奇蹟似長大、恢復健康。之後這對父母也繼續抱著孩子在崇濱阿公的門診上打預防針、進行營養諮詢、做復健運動。如今這位生命小鬥士已成為一名大學副教授。
而另一名巴掌仙子出生時已有 1600 公克,父母親都是教授。但由於孩子早產、黃膽又高,他們擔心孩子會因黃膽高影響腦部發育,長大後不能讀名校、當教授,所以跟崇濱阿公提出要放棄治療。當下該怎麼辦呢?面對要把早產兒帶走的父母,崇濱阿公也想過,如果他們不讓孩子繼續住院治療,他就要報警處理。然而當時沒有兒童福利法,他們又是孩子的父母親,醫師只好冒著生命可能會殞落的風險,讓他們把孩子帶回家中照顧。不料過沒幾天,這對父母又把孩子帶回來住院,為什麼呢?因為孩子回家後會哭、會喝奶,父母照顧孩子之後就有感情、就捨不得了。
這兩個極端的案例令崇濱阿公印象非常深刻,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處境,想來也令崇濱阿公感嘅不已。但願父母在生養孩子時,無論孩子遇見任何狀況,父母都能以不變的愛來相待。
為何加入媽媽神救援?「我們行有餘力,應該幫助海外」
問及崇濱阿公為何加入媽媽神救援團隊,他說:「我們(光田)的醫師行有餘力的話,應該盡量幫助海外媽媽解決問題。」后羿醫學公司執行長郭景桓捐贈 200 名公益諮詢服務,由光田醫師共同協力服務海外媽媽,這是崇濱副院長認為應該由光田一同呼應的善心善舉。
崇濱阿公也想對海外媽媽說:「海外的媽媽們!不管妳現在在哪個國家,在歐洲、德國、奧地利、在澳洲、美國都好,如果你們在兒科的範圍裡,你的小朋友若有大大小小的急難的問題,請不要客氣與后羿醫學聯絡,我們很高興能以遠距醫療諮詢幫你們的忙。你們在海外育兒很辛苦,這我都感同身受,我自己的小孩也在德國出生,尤其在海外是更辛苦的事情。海外的媽媽們!辛苦了!」
光田防疫「做到滴水不漏,保護更多人」
訪談的尾聲,我們詢問崇濱副院長光田醫院如何針對新冠疫情進行防疫措施,他提到,醫護人員易受感染,而且是照顧病人的第一線,所以醫護人員絕對不能淪陷!因此醫院設立很多設施,包括一到醫院就要填寫旅遊史資料、測量有無發燒等。雖然讓就診者有些不便,但必須讓醫院防疫做到滴水不漏,才能保護全體醫護人員及當地鄉民,讓大家放心來看病。
小編的結語
與崇濱阿公訪談,小編好像看見一位不老的醫者。在他很年幼的時候,從醫的種子就落在他心田裡了,自此生根發芽,如今以更寬廣的心志協力帶領光田醫院,也帶領更多醫師群共同於全球抗役時期盡一份身為醫師的心力。